林晨晖(右)现场教学。
“AED(自动体外除颤仪)在心源性猝死抢救‘黄金四分钟’中的重要性”,3月19日上午8点多,志愿者林晨晖在制作的PPT上敲下这样一行字。能编辑PPT、微信公众号,能撸起袖子救人,这对林晨晖来说已是志愿服务中的常态。
林晨晖志愿服务的一天总是从忙碌中开始。实际上,志愿服务早已延伸到他一年的365天。如今,林晨晖是厦门市湖里区救心圈志愿服务中心负责人之一、还是厦门本土科普公益微信公众号创始人之一。这位曾经的心内科医生,现在将重心都放在了“救命神器”AED在厦门的布设与普及上。他的主战场,也从手术台转到了公益圈。在他和伙伴们的共同努力下,公益“救心圈”已从最初的几人,发展到拥有1400余名志愿者。
(资料图)
08:00 完善修正AED坐标地图
3月19日上午8点,林晨晖打开了电脑。自从投身公益事业后,他的工作日与周末几乎完全融合了。这个周日上午,他要做一份关于AED使用与投放的PPT,交给一家基金会用作公益传播。
林晨晖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曾是一名心内科医生,就职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现在的身份是厦门市湖里区救心圈志愿服务中心负责人之一。有感于AED的普及率与大众认知的不足,2018年他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一起创建了“救心圈”,通过微信公众号、线下活动等多种形式,推动AED在厦门的布设与普及。
林晨晖一边制作PPT,一边向记者讲解。这双习惯拿手术刀的手,在投身公益事业后,掌握了更多的技能:做得了PPT,写得了视频脚本,会做微信公众号,还学会了拍摄。“其实也不难,只要心中热爱。”林晨晖说。
制作完PPT,林晨晖出了门,上路去察看一些AED设备。他熟练点开手机里一个电子地图,指着上面的一个个橙色小坐标:“你看,上面的坐标越来越多了。2016年只有5台,现在全厦门1000多台。”这是“救心圈”绘制的AED电子地图,林晨晖时常到各个公共场所观察,看到有AED设备,就会将其位置上传,不断完善、修正城市里的AED设备坐标地图。“这样能方便人们寻找到最近的急救设备。”他说。
林晨晖一边看着地图中AED设备的覆盖范围,一边在小本子上做记号和备注:“这个区域人流密集,应该再布设一些,AED设备的分布要合理才能发挥最大效果。”参与鼓浪屿AED设备布设时,他和“救心圈”志愿者们用实地折返跑的方式,去测试岛上每个AED设备的合理覆盖范围——电子地图里每一个新增的橙色坐标,林晨晖和伙伴们都“跑”过。
15:00 现场带着大人孩子学急救
下午3点,江头街道江华社区东方巴黎广场小区外的空地,林晨晖和“救心圈”伙伴们在“狄耐克”公司志愿者帮助下,搭起了两个活动帐篷。每周一次的“救心圈急救知识普及活动”开始了。这样的线下公益活动,林晨晖和伙伴们坚持了五年。
市民林先生闻讯赶来,第一次接触AED设备的他明显有些紧张。林晨晖在旁细心引导:“先确认没有反应、呼吸,再请周围人帮忙打电话和获取最近的AED设备”“一步步来,多熟悉几次”……林先生学会了,旁边又有小朋友凑上来:“叔叔,这个怎么用?”林晨晖又一次重复讲解操作流程。连续几次现场教学后,林晨晖甩着有些发酸的手臂退到一边,让位给另一名志愿者继续,转身又拿起相机变身记录者。
现场参与的小朋友不少,孩子们兴趣很浓,学着大人对AED除颤模拟人进行胸部按压。林晨晖看着眼前的这一幕很开心,不时纠正他们的姿势,教他们掌握正确的力度:“可能大家都觉得孩子们力气太小,学不会。但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在他们心里种下心肺复苏救人的种子,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记者手记】
播下“种子”
林晨晖很有韧性也很乐观。
参与创建“救心圈”,他看到的是AED在心源性猝死病人院外急救“黄金四分钟”中的重要性,坚信会“越来越好”;线下活动小朋友在公益帐篷下嬉笑玩闹,他看到的是越多小朋友参与,就越能将AED急救的“种子”,“种”进孩子们的心里。
不急、不躁,林晨晖相信,每一个踩下的脚步,都能在人们心中留下印记。除了微信公众号与线下急救知识普及活动,林晨晖和志愿者们也会走进校园、企业开展公益讲堂。有的人听完一次课,下次再来时又把上次学的忘了,林晨晖也不急,就又一次耐心讲解、示范、引导。林晨晖说,看似简单的重复实际上都有意义,而他和伙伴们要做的,就是让AED急救的“种子”在这些重复的努力中“生根、发芽”。
扫码观看志愿者林晨晖的一天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3 今日培训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3005074号-40 联系邮箱:5 85 59 73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