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原标题:改善学习生态呼唤学习方式深度变革
全国两会期间,有代表委员建议,应以推动中小学学习方式变革为突破口,促进“双减”落地,改善学生学习生态。
在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推动中小学学习方式的变革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实现高质量学习是“双减”改革的重要目标,推动学习方式变革被视作实现减负增效提质的关键着眼点,关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同时,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数字时代重新定义未来教育的本质,知识的形式及其建构理念、路径也发生了急剧变化,这必将对学生学习方式产生冲击乃至颠覆效应。变革学习方式既是坚持素养导向、落实育人为本、践行以学习者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应有之义,同时也是与时俱进,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与科技革命的必然要求。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始终是我国课程改革的重点,学习方式也处于不断变革迭代、转型升级的进程中,凸显了自主、探究、合作、互动的学习理念,涌现出深度学习、个性学习、项目学习、跨学科学习、混合学习等多种创新型学习模式。但是,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学习方式的转型仍面临诸多短板与障碍,需以系统化协同理念,深入思考学习方式变革的机制与路径。
变革学习方式首先应深化学习理念的转型,统合协调认知与非认知学习要素,注重学生学习心理品质的培养。传统上以信息加工的视角来理解学生学习方式,将其变革局限于认知方式、风格或策略的转变。知识获取的多寡、难易被视为学习方式效果评判的核心标准,进而催生过于强调应试和分数的教育短视化现象。学习方式本质上蕴含着动机、意志、社会情感等非认知的心理品质。变革学习方式应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学习意志力、创造力、合作沟通能力、社会情感能力作为重要目标,促进认知策略与非认知素养之间的互动衔接、协同发展。
变革学习方式需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评”一体化体系,强化教学活动、学业评价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机匹配和相互支撑。有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就有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评价标准深刻影响着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活动,同时也从根本上形塑学生的学习动机、行为、策略和状态。应充分运用教学评价指挥棒,发挥评价的引领与导向功能,将学习方式纳入以素养为导向的学业质量标准体系之中,开发与学习方式变革相匹配的作业设计模式,引导学生学习方式逐步向自主、合作和探究转型。此外,推动教师教学理念的革新,树立正确的知识观与学习观。“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师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环节的设计应与学生学习过程紧密联结并与之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变革学习方式需推动新兴信息技术与学习全过程的高度整合,实现学习方式的数字化变革。智能化与数字化浪潮的到来正推动着学校教育的革命性转型,同时也为学习方式的数字化变革提供技术支撑。数字技术的高度发展使得建构虚实结合、多维立体、个性智能的数字化学习场域成为可能,并将拓展学习空间与平台、丰富学习资源与工具、转换学习情境与领域,进一步推动互联融通的无边界学习的产生。合理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媒介,不断推进人机互补、协作及其与学习全过程和各要素的深度融合,有利于解放学生双手与大脑,为个性化、自主性、探究型学习创造条件,实现学习的过程效能与成果质量的双提升。
变革学习方式还需强化家校社协同,破除教育功利化、短视化倾向,营造良好教育生态系统。教育功利化与短视化倾向带来了教育焦虑和无序化的教育竞争。“唯分数”“唯成绩”“唯升学”等功利化、短视化教育行为进一步导致学习方式趋于单一片面、刻板机械与低质低效,从根本上违背了学生学习与成长规律。因此,要充分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功能,积极宣导正确的教育理念,让教育的育人本质成为社会共识。要引导家长理性看待教育竞争,秉持教育的长期主义理念,缓解家长教育焦虑,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与文化土壤。
(作者:王晓芳,系深圳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3 今日培训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3005074号-40 联系邮箱:5 85 59 73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