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业农村部遴选发布2022年全国十大优异农业种质资源,云南省渔业科学研究院主持突破繁育养殖技术、推广养殖初具规模的澜沧江下游土著鱼类——丝尾鳠[hù]入选。
【资料图】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采访了云南省渔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薛晨江。在他的带领下,科研团队攻克了丝尾鳠人工繁育技术难关,让这条鱼摆上了很多市民的餐桌。
丝尾鳠也叫长胡子鱼,在我国仅分布于云南澜沧江下游,栖息于河流水势较缓的地方。其肉质紧实、无肌间刺、味道鲜美,深受西双版纳和普洱群众的喜爱。2000年的时候,它的售价在60元/公斤左右。由于野生资源逐年减少,难以捕捞,到了2007年、2008年时就涨到100多元/公斤。
2006年,科研人员发现丝尾鳠能够在养殖环境下实现人工繁殖,2007年向云南省科技厅申请项目并获得立项支持。通过2年半的研究,解决了丝尾鳠人工驯养、人工授精、人工孵化和苗种培育等技术难关。2010年以来,在省农业农村厅和省科技厅多个项目的持续支持下,丝尾鳠全人工繁殖技术得到解决,能够稳定、大规模生产丝尾鳠苗种。
“丝尾鳠全人工繁殖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本来是可以享有专利保护的,但为了产业发展,云南省渔业科学研究院将专利无偿提供给多家苗种生产企业使用。同时,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也不断进行技术改进,促进了丝尾鳠苗种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和产业化发展。经过17年的潜心研究和技术推广,在水产技术部门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丝尾鳠的产业化发展带动了养殖农户增收,打开了消费市场。
那么,这种鱼目前推广养殖的情况怎样呢?
薛晨江表示:目前,丝尾鳠苗种生产主要集中在西双版纳,养殖区域为云南的西双版纳、普洱、红河,以及广西、广东和海南等地,云南北部的州(市)不适合养殖。据不完全统计,按照企业生产销售的苗种数量推算,现在每年约有2000-3000亩的池塘精养面积,池塘混养1万亩以上;还为恢复澜沧江-湄公河鱼类资源开展的增殖放流活动提供大量苗种。
丝尾鳠的养殖企业还与餐馆合作,邀请他们研发丝尾鳠的新菜品。当地的传统吃法是煮清汤,现在很多餐馆还推出了清蒸、红烧、黄焖等做法。而且,由于有了一定的养殖规模,丝尾鳠在当地的价格又回落到了五六十元一公斤左右,老百姓吃得起了,同时又保护了野生资源。
薛晨江说:“我始终有一个观点,我们不仅要解决云南土著鱼的人工繁育技术,还要培育出受市场欢迎、优质安全的水产品。最终把好吃的鱼摆上餐桌,这才算真正促进了渔业产业发展。”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杨质高 文 云南省渔业科学研究院 供图
一审 杨茜
责任编辑 易科彦
责任校对 刘自学
主编 何晓宇
终审 编委 陈洁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3 今日培训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3005074号-40 联系邮箱:5 85 59 73 @qq.com